常见于食品包装上的“GIA绿色食品”国际认证标识竟是虚假认证。在央视曝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实后,海南媒体在海口走访发现,家乐福红城湖店等8家超市在售卖贴有该标识的产品。海口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流通监管处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绿色标识”目前无从查证,“因为是属于商标标签问题”。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事无巨细。为何一家不具备认证资格的非法民间组织,竟能让虚假的“GIA绿色食品”标志走向全国?为何一些“精明”的生产厂家乐于“中标”,花钱去买“认证”标识并“荣誉出品”?为何一些超市不辨真伪,将这些忽悠消费者的产品堂而皇之地摆上柜台?为何一些职能部门面对媒体的举报,一推了之?
想来,无疑是被各自的利益诉求冲昏了头脑,利用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更加信任的心理,并钻了一些部门监管缺位的空子,在认证行业里,玩起了一场环环相扣、“互惠互利”的“皇帝的新装”。
而其更深层次的背景,则既与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又和一段时期以来的权威机构认证“虚热”脱不了干系。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在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的恐惧之中,对“绿色认证”产生了近乎盲目的需求;权威机构认证的“虚热”甚至失控,如欺诈消费者的“欧典地板”,便曾连续6年被中消协授权使用“3·15标志”,则让更多人看到了认证行业的“商机”。
但无论是食品问题,还是认证“虚热”,如何杜绝重重“商机”演变成“伤害消费者之机”,却对职能部门的民生观、政绩观、执行力、公信力建设提出了考验。能否在制度上杜绝“牛栏关猫”、在工作中杜绝“太极推手”、在执法中敢于“碰硬”,直接影响到这道民生试题的成绩。而只有在监管层面对制假贩假链条严查重罚全面预防,对造假售假护假者均不姑息,这一成绩才有望得到“阅卷”群众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