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事先已经查看了不少资料,但当海南乡村旅游研修团到达距离“5·12”地震震中映秀镇仅5公里的水磨古镇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木质两层建筑的街面,灯笼、牌坊、古朴的商铺点缀其间;石头风貌建设的羌文化大街却是另一备景象,让人恍如到了丽江……
在那场大地震中遭到重创的水磨镇,在重建后现在是国家5A级景区,并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的“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工业转型旅游
如果不是水磨古镇接待人员介绍,很难让人想到,地震前这里烟囱林立,6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终日排放烟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水磨镇一瞬间房屋全部倒塌,上万人的镇上,300余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如何重建灾后的水磨镇,是恢复过去的工业重镇,还是另谋新路?
阿坝州选择了后者。当地政府搬迁、关停63户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同时,将灾后重建的阿坝师专、汶川县中医院、汶川县第二幼儿园以及由“二炮”援建的汶川八一小学,也都整合到了水磨古镇上,增添古镇的人气。
作为援建方的广东佛山,专门请来不少国家级建筑大师作为设计顾问,同时借鉴日本生态环境学、瑞士优美旅游小镇建设和不丹现代建筑文化,希望重建后的水磨镇融合羌、藏、汉特色。
2008年11月,经过多方商讨,重建后的水磨镇定位为“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目的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了打消当地居民的疑虑,佛山援建工作组带当地百姓去洛带古镇参观,还组织村干部去丽江考察,学习当地的旅游发展经验。
汇聚名家智慧
其实,吃旅游饭对水磨镇并非凭空设想。水磨镇与卧龙自然保护区、青城山旅游风景区一山之隔、与三江生态旅游区相连,处于成都1.5小时经济圈;森林覆盖率达77%,属多民族聚居地,藏羌文化特色浓郁,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
全国的旅游规划大家都被调动起来为水磨古镇的重建献计献策。按照“旅游统筹、全域景观、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旅游发展模式,水磨古镇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方向,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抓手,以“世界汶川、水墨桃园”的旅游发展定位,确立“送走二产、请进三产”目标,把水磨镇建成以藏羌文化为灵魂、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生态新城、文化名镇。
水磨镇重建规划设计聘请世界级、国家级规划专家进行科学规划,从总体设计到单体设计均由同一个总规划团队负责,确保规划、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打造传统旅游小镇、营造整体历史风貌、优化街区空间肌理的设计理念,集教育文化、旅游商贸、生态宜居为一体。“一湖四区”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出民居与商业融合、居住向城镇集中、产品向市场集中、文化向品牌集中的规划创意。
三年雕琢美丽
灾后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修葺一新,建筑风格融合了羌、藏、汉的特色,街道整齐划一,房屋古朴现代,广场散落各处,有点丽江古镇和洛带古镇的味道。
海南研修团在禅寿老街看到,白墙青瓦的古镇禅寿老街弥漫着江南水乡的气息,这里不仅具有川西民风,而且也颇有授建方佛山的韵味:一幢幢川西民居沿街而建,一扇扇雕花窗门表现南粤风格……
古镇另一端,是以羌笛广场为中心的新街,以藏羌风格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西羌文化色彩。170栋单体建筑,具备了羌寨建筑“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综合建筑特点,特别是街道两旁设置的马尔康、理县、红原等阿坝州13个县的风情展示馆,将藏羌人文风情进行集中展现,成为阿坝州最好的旅游宣传窗口。
水磨镇最早的“红山茶客栈”,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客栈总共只有临街一排房,10多间客房,来投宿的大多是到镇上矿厂谈生意的客户,现在来的全是到这里看风光的游客。
被中国旅游规划业界誉为最经典旅游规划案例的水磨古镇,在经历了刚刚重建后的热闹之后,旅游开始走向常态。四川旅游专家就坦言,当初由各级地方政府集中力量推出的水磨古镇旅游品牌,如果要延续昔日的繁荣盛景,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形成更为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