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引来金凤凰下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11月26日,记者就翰林镇如何做好促农民增收工作进行采访,镇委书记周传泽一句话点明翰林镇促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
何为翰林镇农民增收发展模式?周传泽说,这要从翰林镇为促进农民增收主要的方式谈起。
翰林镇位于定安县南部,距定安县城50公里,是定安县“四镇一场”“百里百村”乡村游的中心位置,进入母瑞山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旅游圣地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定安县境内天然的绿色大粮仓,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让翰林镇声名鹊起,经济日益发展。但从全县乃至全省来看,翰林镇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主要原因在于收入渠道单一,产业优势不明显,农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于是,研究制定翰林镇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突破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难题,成为该镇党委、政府做好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
模式一:“公司+合作社+农户”打造特色品牌
槟榔花茶、槟榔香鸡、富硒香米、冬季瓜菜……这些在翰林镇叫得响的名字,无一不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打造当地特色品牌。周传泽表示,今后四年翰林镇农民增收工作主要通过这个模式,创建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副加值。
走满洞大棚瓜菜基地位于翰林镇走满洞田洋,由翰林绿满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毛豆种植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建造,总投入780万元,占地236亩。于2012年3月开始筹建,目前已全部完成大棚架构。
该大棚瓜菜基地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即由公司为农户提供土地、种子、农药和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大棚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护,农民则按照公司的要求种植的瓜菜,由公司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夏季主要种植上海青、空心菜、菜花、油菜、竹芹菜等常规瓜菜;冬季主要种植毛豆、椒类、四季豆等反季节瓜菜。预计每亩纯收入可达3万元/年。
“通过这种以公司为主导,合作社为载体,农民参与的联营模式,充分发挥翰林镇土地资源优势,带动农民把翰林镇“菜篮子”工程做好做大,2013年全镇常规瓜菜种植大棚基地达500亩,带动全镇农民增产增收。”周传泽说。
模式二:吸收外来资金促进城镇化发展
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施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城镇化建设中,翰林镇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吸收社会投资和外来资金,为小城镇基础建设筹措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
周传泽告诉记者,已建成的翰阳新农村社区就是一个例子。镇委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投入2000万,建设一个占地11亩,建筑面积2000?的新农贸市场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和长1公里的五条街道。
“目前正在着手建设的翰林大道,总投资3500万元,将建设长1.2公里的景观大道,也是采用这个模式。”周传泽说,再过几年,通过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翰林城镇化建设将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正实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强镇富民。
模式三:调优产业结构创造农业新增长点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在周传泽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关于《翰林镇农民增收示范创建工作计划》、《关于翰林镇发展乡村风情生态游的思考》等文件材料,其中一份海南雪樱子富硒有机农产品有限公司同定安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该协议的成功签订是翰林镇突破传统经济作物发展受阻,创造新的农业增长点的具体表现。”周传泽介绍说。
据介绍,翰林镇主要以发展橡胶、槟榔等传统经济作物为主,近年来由于受到频繁气象灾害和槟榔价格市场低迷的影响,传统经济作物发展严重受阻,翰林镇不得不谋求新的发展出路。巩固传统经济作物发展,引进新品种种植,再创新的农业增长点是翰林镇委镇政府应对促进农民增收难题的主要措施。
“政府搭桥梁,引进金凤凰,农民抱金蛋。”周传泽用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翰林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调优产业结构,打造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品牌,创造新的农业增长点。
2012年,翰林镇政府与海南雪樱子富硒有机农产品有限公司洽谈,让该企业落户翰林镇,开发种植霸王花,雪樱子新品种及富硒香米,蔬菜等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合作社可学习运用高科技农业核心技术谋求发展,此举还有助于缓解动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今年10月,该企业同定安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与签订合同,达成合作共识。
翰林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模式,突破发展困境,成效明显。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8600元,增长13.4%。按照2016年农村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的总体要求,镇委镇政府结合翰林镇实际,制定该镇今后农民增收目标: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9924元,增长15.4%;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11362元,增长14.5%;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13168元,增长15.9%;四年平均增长14.8%。
何为翰林镇农民增收发展模式?周传泽说,这要从翰林镇为促进农民增收主要的方式谈起。
翰林镇位于定安县南部,距定安县城50公里,是定安县“四镇一场”“百里百村”乡村游的中心位置,进入母瑞山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旅游圣地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定安县境内天然的绿色大粮仓,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让翰林镇声名鹊起,经济日益发展。但从全县乃至全省来看,翰林镇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主要原因在于收入渠道单一,产业优势不明显,农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于是,研究制定翰林镇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突破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难题,成为该镇党委、政府做好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
模式一:“公司+合作社+农户”打造特色品牌
槟榔花茶、槟榔香鸡、富硒香米、冬季瓜菜……这些在翰林镇叫得响的名字,无一不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打造当地特色品牌。周传泽表示,今后四年翰林镇农民增收工作主要通过这个模式,创建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副加值。
走满洞大棚瓜菜基地位于翰林镇走满洞田洋,由翰林绿满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毛豆种植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建造,总投入780万元,占地236亩。于2012年3月开始筹建,目前已全部完成大棚架构。
该大棚瓜菜基地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即由公司为农户提供土地、种子、农药和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大棚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护,农民则按照公司的要求种植的瓜菜,由公司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夏季主要种植上海青、空心菜、菜花、油菜、竹芹菜等常规瓜菜;冬季主要种植毛豆、椒类、四季豆等反季节瓜菜。预计每亩纯收入可达3万元/年。
“通过这种以公司为主导,合作社为载体,农民参与的联营模式,充分发挥翰林镇土地资源优势,带动农民把翰林镇“菜篮子”工程做好做大,2013年全镇常规瓜菜种植大棚基地达500亩,带动全镇农民增产增收。”周传泽说。
模式二:吸收外来资金促进城镇化发展
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施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城镇化建设中,翰林镇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吸收社会投资和外来资金,为小城镇基础建设筹措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
周传泽告诉记者,已建成的翰阳新农村社区就是一个例子。镇委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投入2000万,建设一个占地11亩,建筑面积2000?的新农贸市场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和长1公里的五条街道。
“目前正在着手建设的翰林大道,总投资3500万元,将建设长1.2公里的景观大道,也是采用这个模式。”周传泽说,再过几年,通过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翰林城镇化建设将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正实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强镇富民。
模式三:调优产业结构创造农业新增长点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在周传泽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关于《翰林镇农民增收示范创建工作计划》、《关于翰林镇发展乡村风情生态游的思考》等文件材料,其中一份海南雪樱子富硒有机农产品有限公司同定安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该协议的成功签订是翰林镇突破传统经济作物发展受阻,创造新的农业增长点的具体表现。”周传泽介绍说。
据介绍,翰林镇主要以发展橡胶、槟榔等传统经济作物为主,近年来由于受到频繁气象灾害和槟榔价格市场低迷的影响,传统经济作物发展严重受阻,翰林镇不得不谋求新的发展出路。巩固传统经济作物发展,引进新品种种植,再创新的农业增长点是翰林镇委镇政府应对促进农民增收难题的主要措施。
“政府搭桥梁,引进金凤凰,农民抱金蛋。”周传泽用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翰林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调优产业结构,打造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品牌,创造新的农业增长点。
2012年,翰林镇政府与海南雪樱子富硒有机农产品有限公司洽谈,让该企业落户翰林镇,开发种植霸王花,雪樱子新品种及富硒香米,蔬菜等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合作社可学习运用高科技农业核心技术谋求发展,此举还有助于缓解动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今年10月,该企业同定安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与签订合同,达成合作共识。
翰林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模式,突破发展困境,成效明显。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8600元,增长13.4%。按照2016年农村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的总体要求,镇委镇政府结合翰林镇实际,制定该镇今后农民增收目标: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9924元,增长15.4%;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11362元,增长14.5%;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13168元,增长15.9%;四年平均增长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