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林改主体改革结束后,儋州市着重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与“合作社+基地+社员”模式,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改革与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截止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点5551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64个;林下种植点1652个,林下养殖点(包括野生动物驯养)3861个,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下农家美食38家,涉及农业人口12万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2012年林业产值23.02亿元,其中林下经济实现产值11.5亿元(林下种植2.5亿元,林下养殖8.1亿元,森林旅游0.9亿元),人均纯收入1500元。
由于儋州市林下经济发展成绩突出,国家林业局在10月11日发布的《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公布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中,儋州市成为首批20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
套种间种瓜菜近10万亩
近日,东成镇抱舍村瓜农何景指着自己在橡胶林里套种的5亩红南瓜对记者说:“你看看,我们在种植这些红南瓜时需要施肥、浇水,而橡胶幼树也跟着受益,不然它们不可能长得这么好。”
同何景一样,我市的菜农、胶农、林农在林下套种、间种瓜菜等短期作物的,年均达到近10万亩。
与林-菜产业相比,儋州市林-药产业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广阔。和庆镇大王岭农场和兰洋镇天造南药合作社在2012-2013年种植了300多亩牛大力和益智,计划在2015年前带动动林农参与种植2500亩,年产值将达500万元,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儋州市林-菌产业也悄然兴起。目前,儋州市以牧春绿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了那大市区周边农村,共种植灵芝、蘑菇等近千亩,参与农户30多户,产值达1200万元,户均年增收4万元。该公司已投资300万元建成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厂房区8000平方米,巨菌草种植区50亩、灵芝鱼塘水面积20亩,还有菌草灵芝示范种植区、灵芝鹅养殖示范区、灵芝深加工厂区、菌糟饲料加工车间正在建设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推广培训农户菌草技术千户,带动千人直接就业,每户年增产4万元。
养猪养鸡占全市养殖业“半壁江山”
儋州市林下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儋州市的林下养殖主要有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等。据有关单位部门初步统计,在全市年出栏的200万头生猪和3000只鸡中,林下养猪养鸡比重占全市养殖业一半以上。
海南温氏禽畜有限公司自2004年9月成立至今,利用林-禽、林-畜产业模式已发展合作养鸡户680户、合作养猪户430户,还直接带动农民3500人发展养鸡、养猪,间接带动农民1200人就业。2012年,养鸡户获利3000万元,户均获利4.5万元;养猪户获利2000万元,户均获利5.2万多元。
此外,林-蜂等产业也在迅猛发展。儋州山源养蜂合作社在热科院国家蜂产业试验站的技术支持下, 64名社员利用林下发展养蜂业,目前拥有3501箱蜂,实现年产值216万元,成功注册了“琼美”商标品牌,打造了特色产业产品的品牌化。合作社还带动周边约150户农民发展养蜂,累计蜂箱达到1万箱;儋州金凯龟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科研教学+基地+养殖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社员100户,目前养殖龟鳖1万多只,带动养殖户实现产值近5000-7000万元,户均纯收入达6万多元。
产品加工拉长产业链 提高经济效益
儋州市的林下产品加工主要是利用林木果实、植物种子、野生药材、森林蔬菜、藤条等,进行加工、处理、包装,拉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海南宏祺藤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林下种植大白藤、厘藤和红藤近3万亩,年产值1亿元。目前,工厂拥有技术工人80名,其中高级技师19名,建立了藤条加工车间、木工车间、藤艺车间、喷油房、库房等多个生产车间,基本满足原藤、藤艺加工各环节的生产需要。公司今后将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来打造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一个集设计、研发、生产、贸易等相关配套行业的国际性大型产业园,扩大棕榈藤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培养地方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此外,儋州市发展野生花卉种植开发,胶果、罗汉果、竹笋和野菜加工等产业。我市还充分发挥林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的环境优势,大力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等服务,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旅游精品景区。如兰洋原始森林游、泊潮红树林旅游、松涛水库库区山水森林等都十分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