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琼州大地上,散落着大量的古村落,它们点缀在山水田园风光中,浑然天成;世代以农耕为主,古风尚存。那里的乡民们,诗意地栖居,无争地生活,他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曾经热闹、繁华的村落逐步走向沉寂。
当人们厌倦城市的喧嚣与拥堵,回身寻找故土家园时,会惊叹于它们的美,又唯恐这千百年来不易保存的古老村落,会面临消失的威胁。
南轩村,便是这样一座昔日繁华不再,面临空心化的文化古村。
石照壁诉说往日繁华
90岁的王国宽,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拄着拐杖,颤巍巍走到石屋,打开门透风。
“我们家以前是大户人家,原先宅子是四进的大独院,宽敞明亮,可惜在抗日战争年代被日本人烧了。”
王国宽的祖先王讷,在明代崇祯年间曾任江南泸州通判,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家大宅,如今仅剩下断壁残垣,仅有那块竖立在村口的石照壁,雕刻精美,气势恢宏,默默诉说着昔日繁华。
看似灰头土脸的古建筑,大多时候是静默的,一旦走进,却能看见它们的内力:繁华、热闹、生动,尤其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
王家大宅,本是四进的大独院,虽已毁在日本人的一把火下,原先宅院仅剩一块照壁、中庭地板、铺石天井和火山石门槛保存完整,可从垂直美观的墙石、依地势步步升高的石屋门槛,依然看得出这座宅院格局的讲究。
漫步南轩村,明清建筑随处可见。石巷逼仄曲折、穿梭其中、方向难辨。火山石铺就的小道将十几栋石屋连为一体。空巷悠悠,步履匆匆,听到的是穿越时空的跫音。
这座原有1400多人口的村庄,已有一半人口外出打工。剩下的700多人,也有一半搬迁到几公里外的东兴墟居住。仅剩一些老人,割舍不了对石屋的留恋,选择了留守。平原瀑布颇为神奇
随着人口的减少,往日村落的喧嚣不再,废弃的石屋爬满青苔,唯有放学时刻,几个顽童回村敲打杨桃,嬉闹笑声给空荡荡的村庄带来些许回声。“走了,都走啦,只剩我们这些老人了。只要还有口气在,我都会帮子孙们守住这些石屋。”王国宽说。
逐步走向空心化的南轩村,也在反思未来故土家园的发展走向。人口无法回流,那如何让这些承载文化历史的建筑完整保存下来?
在南轩村村口,村委会主任王国群仔细地将一块火山石推进村道的边缝里。“这些火山石都有百来年历史,是以前古人修的村道材料,以后都还有用处,不可随意扔掉。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为探究南轩村的石照壁、火山石屋而来,这里的村民意识到,这些老屋,是一笔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南轩村人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遗产保存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宝贵,才能懂得珍惜。
为此,南轩村开始制定村规,村落里的任何古屋不可随意拆除,村道开始进行修整,被废弃的石臼、石桌又被村民们捡回来,大家甚至开始考虑集资开发周边的自然美景。
距离南轩村不足两公里的田洋边,有一处名为大泻的平原瀑布,颇为神奇。本是绵延的溪水缓流,突然在田洋边上出现高达十几米的断崖,原本温顺的溪水在此经历地势落差,成为一匹脱缰野马,在裸露突兀的岩间奔涌直下,飞溅的水花如碎玉散珠般晶莹。
这样绝美的景观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仅是偶尔有几个驴友前来探访。“政府出资帮我们平整了一块地作为停车场,以后还会加大宣传,希望有更多游客前来探寻这不可多见的美景。”村干部王国安憧憬着。
家训传承故土精神
古村落,是保存宗族文化的一份集体记忆,然而,随着村民外迁,如何保存宗族意识,将故土精神代代传承?南轩村,同样在思考。
在王国群看来,家里最为珍贵的物品莫过于他珍藏多年的族谱。这本族谱,在外人看来,仅是一部南轩村的简介资料,而在王国群眼里,族谱则意味着故土精神的传承。
“尊祖宗、敦孝友、重尊长、睦宗族……”年过四旬的王国群,在劳作中已逐渐遗忘学堂里的课本知识,可族谱里的家训,却字字印刻在心。
“无论我们外迁多远,这首家训诗,时刻都要印记在脑中,谨遵家训来孝老爱幼,和睦相处。”王国群说。这一首家训,将散落在外的王氏子弟紧紧相连,血脉相依。
尽管也有一两栋与古村气氛不协调的新式洋楼干扰视线,可漫步在沉静的南轩古村,总会恍惚自己身在何处。
其实,不过30来分钟的车程,便会将我们再度汇入都市的车水马龙,而这种时空,竟使两个繁华时代“断代”。究竟,是当下的繁华封尘了曾经的繁华,还是往昔的繁华衍生出当下的繁华?
古村无语。步出村口时,正午的太阳正好洒在墙角盛放的牵牛花上,安静,却绚烂。
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曾经热闹、繁华的村落逐步走向沉寂。
当人们厌倦城市的喧嚣与拥堵,回身寻找故土家园时,会惊叹于它们的美,又唯恐这千百年来不易保存的古老村落,会面临消失的威胁。
南轩村,便是这样一座昔日繁华不再,面临空心化的文化古村。
石照壁诉说往日繁华
90岁的王国宽,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拄着拐杖,颤巍巍走到石屋,打开门透风。
“我们家以前是大户人家,原先宅子是四进的大独院,宽敞明亮,可惜在抗日战争年代被日本人烧了。”
王国宽的祖先王讷,在明代崇祯年间曾任江南泸州通判,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家大宅,如今仅剩下断壁残垣,仅有那块竖立在村口的石照壁,雕刻精美,气势恢宏,默默诉说着昔日繁华。
看似灰头土脸的古建筑,大多时候是静默的,一旦走进,却能看见它们的内力:繁华、热闹、生动,尤其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
王家大宅,本是四进的大独院,虽已毁在日本人的一把火下,原先宅院仅剩一块照壁、中庭地板、铺石天井和火山石门槛保存完整,可从垂直美观的墙石、依地势步步升高的石屋门槛,依然看得出这座宅院格局的讲究。
漫步南轩村,明清建筑随处可见。石巷逼仄曲折、穿梭其中、方向难辨。火山石铺就的小道将十几栋石屋连为一体。空巷悠悠,步履匆匆,听到的是穿越时空的跫音。
这座原有1400多人口的村庄,已有一半人口外出打工。剩下的700多人,也有一半搬迁到几公里外的东兴墟居住。仅剩一些老人,割舍不了对石屋的留恋,选择了留守。平原瀑布颇为神奇
随着人口的减少,往日村落的喧嚣不再,废弃的石屋爬满青苔,唯有放学时刻,几个顽童回村敲打杨桃,嬉闹笑声给空荡荡的村庄带来些许回声。“走了,都走啦,只剩我们这些老人了。只要还有口气在,我都会帮子孙们守住这些石屋。”王国宽说。
逐步走向空心化的南轩村,也在反思未来故土家园的发展走向。人口无法回流,那如何让这些承载文化历史的建筑完整保存下来?
在南轩村村口,村委会主任王国群仔细地将一块火山石推进村道的边缝里。“这些火山石都有百来年历史,是以前古人修的村道材料,以后都还有用处,不可随意扔掉。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为探究南轩村的石照壁、火山石屋而来,这里的村民意识到,这些老屋,是一笔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南轩村人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遗产保存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宝贵,才能懂得珍惜。
为此,南轩村开始制定村规,村落里的任何古屋不可随意拆除,村道开始进行修整,被废弃的石臼、石桌又被村民们捡回来,大家甚至开始考虑集资开发周边的自然美景。
距离南轩村不足两公里的田洋边,有一处名为大泻的平原瀑布,颇为神奇。本是绵延的溪水缓流,突然在田洋边上出现高达十几米的断崖,原本温顺的溪水在此经历地势落差,成为一匹脱缰野马,在裸露突兀的岩间奔涌直下,飞溅的水花如碎玉散珠般晶莹。
这样绝美的景观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仅是偶尔有几个驴友前来探访。“政府出资帮我们平整了一块地作为停车场,以后还会加大宣传,希望有更多游客前来探寻这不可多见的美景。”村干部王国安憧憬着。
家训传承故土精神
古村落,是保存宗族文化的一份集体记忆,然而,随着村民外迁,如何保存宗族意识,将故土精神代代传承?南轩村,同样在思考。
在王国群看来,家里最为珍贵的物品莫过于他珍藏多年的族谱。这本族谱,在外人看来,仅是一部南轩村的简介资料,而在王国群眼里,族谱则意味着故土精神的传承。
“尊祖宗、敦孝友、重尊长、睦宗族……”年过四旬的王国群,在劳作中已逐渐遗忘学堂里的课本知识,可族谱里的家训,却字字印刻在心。
“无论我们外迁多远,这首家训诗,时刻都要印记在脑中,谨遵家训来孝老爱幼,和睦相处。”王国群说。这一首家训,将散落在外的王氏子弟紧紧相连,血脉相依。
尽管也有一两栋与古村气氛不协调的新式洋楼干扰视线,可漫步在沉静的南轩古村,总会恍惚自己身在何处。
其实,不过30来分钟的车程,便会将我们再度汇入都市的车水马龙,而这种时空,竟使两个繁华时代“断代”。究竟,是当下的繁华封尘了曾经的繁华,还是往昔的繁华衍生出当下的繁华?
古村无语。步出村口时,正午的太阳正好洒在墙角盛放的牵牛花上,安静,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