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我省700多万吨的瓜果菜,运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
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是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冬季农业的黄金场所;仅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就成为全国人民的冬季“菜篮子”和“果盘子”,热带特色农业初步形成。
不过,在新的起点上,我省农业仍然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省财政通过集中资金投入、支持优势特色、抓住关键环节、下放审批权限、改革资金拨付方式等,有效建立起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较好实现了产业明显发展、结构明显改善和农民明显增收的目标。
农产品注册商标2800余件
3月17日,由上海商委、上海市副食品行业协会、副食品公司等组成的代表团考察海南瓜菜基地。沪琼双方签订协议,在上海17个区的各个五星级菜市场(超市)设立800个海南农产品专营区,集中销售海南瓜果菜、水产品及农副食品等。
“干净的土壤,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生产出干净的瓜果菜。”上海市副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高桂铭说,“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从根子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海南农产品逐渐在内地省份打出了声誉,仅2013年就在北京、沈阳、上海等地建设了直销专营店。
海南品牌农业的打造,得益于财政的“撬动”。为实现我省最具优势、最具潜力、与农民增收关联度最高的瓜菜和生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11-2013年,省财政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6.24亿元,集中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针对我省瓜菜产业设施建设落后、病虫害较多,生猪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较低,生产能力不足等实际,省财政厅组织开展了多次专题调研,并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选择了瓜菜产业的“标准化种植设施大棚”和生猪产业的“标准化养殖小区”,作为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
截至2013年,我省累计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有2867件、涉农商标数量3308件,其中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有8个、省级著名商标83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全省“三品”认证产品52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45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产品78个。
改善农田质量 夯实农业基础
“现在车子直接开到田洋,方便了很多。”4月3日,澄迈老城镇罗驿村村民李述林对前往采访的记者说道。
从去年开始,政府投入资金对罗驿村5900亩田洋进行了标准化整治,修建了8条主干道、19条支干道和14条生产道,极大方便了运输瓜菜的车辆进出田洋。
“以前没有路,我们都是挑出来的。”李述林说,政府还修了灌溉、排水渠道,打了3口抗旱井,这块田洋不再是“望天田”。
田洋的质量提高了,李述林的钱包也鼓了起来。“过去这里只种水稻,后来是两造水稻一造菜,而现在,灌溉、排水条件好,可以种两造菜一造水稻。”
据悉,2009-2013年,我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共投入13亿元,年均增长36%,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211宗,新建、改造渠系长度2874km,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22327座,配套整治水源工程216处;同时,修建通车渠堤(机耕路)1412km,机耕桥2620座,极大改善了农田质量、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初步估算,5年时间我省新增灌溉面积12.4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68.2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7.4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15亿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2.18万吨/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4.32亿元/年。(本报海口4月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