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抓“牛鼻子”,啃“硬骨头”,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斩断非法利益链,让一切“潜规则”失效。
深入开展突出问题的治理
陈晓华强调,在巩固已有成果基础上,今年要开展好7个专项治理行动:种植业要开展好农药及农药使用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和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畜牧业要开展好“瘦肉精”、生鲜乳、抗菌药、畜禽屠宰4项整治,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瘦肉精”、添加禁用兽药或人用药、私屠滥宰、收购和屠宰病死畜禽、畜禽注水或注入沙丁胺醇等违法行为,落实好奶源监管六项措施,加强品种引进、饲料供应、养殖指导、奶站监管;渔业要开展好禁用药物整治,突出鳜鱼、大菱鲆几条养殖鱼,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的行为;农资打假要以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为重点,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同时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畅通农资经营主渠道。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陈晓华表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上,要抓“牛鼻子”,啃“硬骨头”,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斩断非法利益链,让一切“潜规则”失效。强化监督抽查,实施“检打联动”,对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依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及时依法查处,做到抽检一个产品、规范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格落实“两高”司法解释,集中查办一批大案要案,端掉一批“黑窝点”,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司法震慑作用。
全面推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陈晓华认为,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农产品质量追溯是一种有效管用的监管模式,它能及时发现问题、查明责任,防止不合格产品混入。近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积极试点,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试点相对分散,要求各式各样,追溯内容还不丰富,追溯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今年这项工作必须破题,当务之急要搭建全国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制定配套的管理规范。
各地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本地区追溯信息平台的建设,做好与国家级平台的衔接、与全国统一制度规范的融合。要选择部分大中城市和“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开展试点,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追溯管理,率先将生猪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逐步放大,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国规模以上主体基本实施质量追溯管理。要依法加强农产品包装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要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合格证明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坚决把住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解决好合格入市问题,促进产销衔接。
全面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继续做好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菜篮子”和大宗粮油产品全部纳入评估范围,切实摸清危害因子种类、范围和危害程度。完善主产区风险评估实验站布局,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测工作统筹,细化检测任务分工,扩大例行监测和药物残留监控计划的品种和范围,强化会商分析和结果应用,集中排查共性问题隐患和“潜规则”,严密防范系统性风险。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快应急体系建设,落实职责任务,加强应急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大舆情监测力度,更加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途径,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严防负面信息炒作和放大。加快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发生突发事件的要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依法、科学、有效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保护消费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要发挥好专家队伍的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攻关,强化正面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陈晓华说,要按照“产出来”的要求,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抓紧转化一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用3-5年的时间基本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产业实际、又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使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今年要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新制定农业标准500项。各地要抓紧配套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及时将相关标准转化成符合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要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扩大“三园两场”建设规模,发挥辐射带动效果。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推动整乡镇、整县域标准化生产。
推进生产经营主体转变,加大对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加强生产监管和技术指导,督促落实标准化生产要求。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和法规宣传教育,普及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将安全控制措施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确保“第一车间”源头安全。要探索建立标准化生产补贴机制,推动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各类农业项目验收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杆杠作用,拉动农业标准化发展。
深入开展突出问题的治理
陈晓华强调,在巩固已有成果基础上,今年要开展好7个专项治理行动:种植业要开展好农药及农药使用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和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畜牧业要开展好“瘦肉精”、生鲜乳、抗菌药、畜禽屠宰4项整治,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瘦肉精”、添加禁用兽药或人用药、私屠滥宰、收购和屠宰病死畜禽、畜禽注水或注入沙丁胺醇等违法行为,落实好奶源监管六项措施,加强品种引进、饲料供应、养殖指导、奶站监管;渔业要开展好禁用药物整治,突出鳜鱼、大菱鲆几条养殖鱼,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的行为;农资打假要以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为重点,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同时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畅通农资经营主渠道。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陈晓华表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上,要抓“牛鼻子”,啃“硬骨头”,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斩断非法利益链,让一切“潜规则”失效。强化监督抽查,实施“检打联动”,对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依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及时依法查处,做到抽检一个产品、规范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格落实“两高”司法解释,集中查办一批大案要案,端掉一批“黑窝点”,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司法震慑作用。
全面推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陈晓华认为,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农产品质量追溯是一种有效管用的监管模式,它能及时发现问题、查明责任,防止不合格产品混入。近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积极试点,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试点相对分散,要求各式各样,追溯内容还不丰富,追溯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今年这项工作必须破题,当务之急要搭建全国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制定配套的管理规范。
各地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本地区追溯信息平台的建设,做好与国家级平台的衔接、与全国统一制度规范的融合。要选择部分大中城市和“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开展试点,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追溯管理,率先将生猪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逐步放大,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国规模以上主体基本实施质量追溯管理。要依法加强农产品包装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要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合格证明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坚决把住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解决好合格入市问题,促进产销衔接。
全面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继续做好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菜篮子”和大宗粮油产品全部纳入评估范围,切实摸清危害因子种类、范围和危害程度。完善主产区风险评估实验站布局,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测工作统筹,细化检测任务分工,扩大例行监测和药物残留监控计划的品种和范围,强化会商分析和结果应用,集中排查共性问题隐患和“潜规则”,严密防范系统性风险。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快应急体系建设,落实职责任务,加强应急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大舆情监测力度,更加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途径,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严防负面信息炒作和放大。加快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发生突发事件的要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依法、科学、有效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保护消费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要发挥好专家队伍的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攻关,强化正面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陈晓华说,要按照“产出来”的要求,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抓紧转化一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用3-5年的时间基本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产业实际、又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使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今年要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新制定农业标准500项。各地要抓紧配套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及时将相关标准转化成符合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要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扩大“三园两场”建设规模,发挥辐射带动效果。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推动整乡镇、整县域标准化生产。
推进生产经营主体转变,加大对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加强生产监管和技术指导,督促落实标准化生产要求。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和法规宣传教育,普及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将安全控制措施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确保“第一车间”源头安全。要探索建立标准化生产补贴机制,推动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各类农业项目验收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杆杠作用,拉动农业标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