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不到边的巨大鱼塘上,蜿蜒的栈道向远处延伸,田洋边上的椰子树挺拔俊朗,路边的小花开得正艳……
这是琼海市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塔洋“七星伴月”景区一隅,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成效的一个缩影。
2013年,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 49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5亿元;今年1月至4月,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56.58万人次,同比增长19%。这是自去年以来我省乡村游的部分统计数据,也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成绩的一个见证。
6月10日至6月11日,全省乡村旅游现场会召开。这是我省第一次召开乡村旅游现场会。海南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游?海南乡村游发展的主抓方向是什么?下一步乡村游发展重点在哪?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在现场会上得到了明确。
让农民更好地分享红利
“这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景区。”6月10日,琼海市塔洋镇七星伴月景区,文村村民施清友对前来考察的客人们诉说着他的自豪,“我们村子就是景区的一部分,以后如果游客越来越多,那我们的收入就会越来越高。”在位于湖岸边的休闲驿站里,施清友摆了个小摊,向游客出售水果、小吃等当地的土特产,从以前的吃“农家饭”转为吃“旅游饭”,从农民变为旅游人。
施清友的生活变革正是省委、省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让海南迎来又一次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生活于其中的岛民尤其是农民基本上很难参与,他们成了旅游产业的旁观者。旅游要真正“惠”民就要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中外游客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幸福家园的必然要求。”副省长何西庆在现场会上发言时指出,我省农村集聚70%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海南旅游产业从沿海向陆地纵深发展,对推动海南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让海南广大农民更好地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的一条重要途径。
发展有文化品位的乡村游
三三两两的白鹭在水田里翩然踱步,旁边的水牛扇着尾巴,悠然自得,沿着四通八达的水泥小道一路行去,竹藤架下一串串绿色的葫芦随风摇曳,清新可人,古朴的文昌传统民居门头画着松鹤喜鹊、荔枝牡丹等吉祥图案,房梁上还垂下一座木质灯架,充满了乡土气息。
这是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我省乡村旅游建设示范点之一。
“文化品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力。”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在总结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时很是赞赏葫芦村的发展模式。他说,葫芦村的乡村旅游开发很接地气,注重挖掘本村的文化内涵,展示传统文化,这样的乡村游不但很有品位特色,还很得民心,增加了老百姓的就业机会和现金收入,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
世界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依托当地文化,突出特色,乡村旅游才能充满魅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据了解,目前我省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琼中什寒村的黎苗文化、文昌龙泉乡园的南洋文化、琼海七星伴月景区的传统风俗文化、三亚小鱼温泉景区等。
除了文化特色外,我省在发展乡村游的过程中还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不少乡村旅游点都是农民自愿参加或以合作社的形式参与管理和决策。“只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智慧,才能真正发展乡村游,让农民走上旅游致富之路。”陆志远说。据了解,三亚的小鱼温泉景区有321户农民入股,去年景区拿出了610万元给村民分红。
此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加强规范管理,也是我省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比如琼海市,就成立了专门机构,有关部门联合办公,近两年共投入4亿多元推进乡村旅游和风情小镇建设。
以示范点经验引领全省
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越过600万人次,这是今年我省乡村旅游初步确定的发展目标。
《旅游周刊》记者从现场会上了解到,为了完成目标,今年我省将开始启动市县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指导市县做好旅游项目的规划和策划,精心编制和组织5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经各市县推荐,省旅游委审核,我省确定了134家乡村旅游点为海南乡村旅游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将于今年逐步展开,与此同时还将着力打造海口演丰镇东寨港红树林乡村旅游区、琼海七星伴月景区、文昌葫芦村等一批精品景区。
除了加强规划和示范点、景区的打造之外,我省把开发乡村特色旅游商品列入了全省旅游商品的发展规划,将着手策划海南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逐步形成乡村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游客可以带着满满的“海南味儿”结束旅程高高兴兴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