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在京举办“农产品市场公益功能方式探讨”主题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强调农产品市场的公益功能对平抑物价、保住菜农的“钱袋子”有重要作用,回归农产品市场的公益性将是必然趋势。
“农产品市场应是类似于地铁工程这样的社会公益事业,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遵循微利保本的原则。”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柏园认为。然而,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大都未被作为公益性设施来建设,批发环节有政府资金的支持,但公益性显得不足。
农产品市场公益性缺失造成的最大问题是市场逐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乱收费、乱加价等行为大大加重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据调查,农产品从市区一级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产生的成本,占总价格的五成以上,是农产品整个流通过程中加价最高的环节,而这部分加价主要以进场费、摊位费、招标费等形式收取。如果实现了公益性,由政府主导,减免名目繁多的费用,那么农产品流通成本将大大下降。
事实上,世界上大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市场都充分发挥着公益功能,北京首农集团食品中心高级顾问王兢表示,农产品市场的公益性并不是日、美等发达国家的“专利”,而是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共性,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家在公益性建设方面也有很显著成果。“在公益性的农产品市场建设中,市场的公建公营不是政府所有,而是政府、企业等共同所有,政府、行业、企业要做成榜样,而不是垄断。”王兢进一步解释。
北京市顺义区农贸市场是我国目前公益性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成功实践。顺义区商委主任王福印在介绍如何实现公益性的经验时强调,解决投资主体是关键,在管理上,应强调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将农产品市场公益性的实现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对公益性的认识阶段,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市场的公益性阶段,具体实现有哪些模式阶段和形成公益性实现模式阶段。他认为,在具体实现阶段,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必不可少,在顺义的市场模式中,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农产品市场的队伍,是区政府成立的拥有96个编制人员的事业单位,这支专业队伍懂政策、会管理,熟悉市商委规范化农贸市场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一个单位管住了全区48个农产品市场,是市场公益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