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儋州市菌草循环产业示范基地内,一名技术员在认真察看菌草鹿角灵芝长势。两万袋菌草鹿角灵芝菌袋成本6万元,预估产值达9万元。记者 苏晓杰 摄
记者 况昌勋 张谯星
见习记者 罗清锐 通讯员 王丽娟
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制定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海南如何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充满了期待。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为,要完善服务体系,引入和培育人才,以“亩产效益论英雄”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新产业:
向高效农业调整
去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2.6%,这个速度来之不易。面对橡胶等大宗农产品跌价和两次强台风袭击的严重自然灾害,2014年我省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保持如此高速增长。
“这是调结构得到的甜头。”省人大代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新安村党支部书记陈启敏说,以琼中为例,过去琼中农民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为橡胶产业,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调整结构,种桑养蚕、养蜂、林下养鸡、种植绿橙等特色产业开始兴起,逐渐降低橡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因此也让农民在橡胶价格大跌之年,总收入不减反增。特别是省政府连续几年实施“中部农民增收计划”,培育了一批品牌农业产业,推动了中部市县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民收入。
调结构的同时,也在促升级。省人大代表董丽华说,省政府2013年年底出台了品牌农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了海南农业升级,特别是在质量安全方面,三亚市就做得很好,成立了现代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和两个农残检测站。好的农产品才能卖出好的价格,有好的价格农民的收入才会增加。
农村的发展也需向二、三产业要效益。“铁匠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种田肯定是不能致富。村民的‘发家’,依靠的是手工艺品,现在村里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现在我们还规划将村里的火山石房屋进行改造,发展乡村旅游。”省人大代表、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委会主任李巨川说,乡村旅游、旅游商品等开发,可以成为农民新的收入来源。
新农民:
推进“人才反哺”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农民知识水平不够、接触外界信息不多,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不知道如何发展新产业。”陈启敏代表说,农村农业发展缺乏“领头羊”,缺乏人才。
李巨川代表也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农村留不住人才,不少有知识的青年离乡外出,而村干部又老龄化严重,思想固化,失去了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家致富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通过内部挖掘、外部引进和选送培养三种方法,形成城乡人才良性互动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优质人才支撑。”李巨川代表建议,针对当前农村人才匮乏,城市人才饱和的现象,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大力推进“人才反哺”,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就业、创业。
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学校校长陈克文也建议大力推动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来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困境。“新农村建设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农业转型升级,底子要厚。省政协委员黄文胜说,农村水利设施是农业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设施因建设使用时间太久而出现泡冒滴漏现象,水资源利用率低,而且管理不到位、渠道输水不顺畅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此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民进海南省委表示,相比外省市,我省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力度明显不足,金融支持覆盖面非常狭窄。主要原因是,农户缺乏担保,或者对需要资金创业展业的农户和小微企业等信用状况不了解,无法予以信用贷款或者商业贷款。
因此,民进海南省委建议,以农户、农民、农业合作社、居民、小微企业的经济档案和信用评级为基础,加大金融对其支持力度。
陈启敏说,技术也是农民最为匮乏的,政府应该实施科技兴农,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让新品种、新技术落到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