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优
“换上了大家伙,出海更有底气!”今天上午,停泊在潭门渔港的“琼琼海渔83688”上一派忙碌,船东王辉锦带领着30多人的船员队伍,正为出海做着最后的准备。站在船头,望着这艘长50米,宽7.8米的500吨位大钢船,王辉锦已经迫不及待:把大船开到南沙,捕大鱼!
据介绍,此前潭门镇80%的渔船是六七十吨至百吨以下的,配套设施和安全系数都跟不上,渔民只能靠岛礁潜捕,赴远洋外海作业存在较大困难。
随后,潭门启动了渔船的更新改造。据潭门镇委书记庞飞介绍,潭门镇第一批29艘500吨级钢船已到港19艘,这些钢质渔船具有“快、稳、自动化、安全”等特点,700千瓦的大马力大大缩短了航海时间。钢质渔船内设雷达等现代化先进设备,不仅增强了船体抗风险能力,对渔民安全也更有保障。
“要不是优厚的政策,我们哪里开得起这样大的船?”王辉锦抚着船舷的栏杆,告诉记者,政策扶持让渔民们造大船更有底气:一艘500吨的钢质船总造价500万元,国家补贴150万元、琼海市政府补贴30万元,再加上渔船出海的柴油补贴等补贴,真真切切地减轻了渔民的负担。
坐在自家的贝类工艺品店里,老板何世轩悠闲自在。若不是脸上刀刻般的皱纹,谁也想不到他也是深耕南海几十年的老渔民。在好政策的引导下,何世轩把家里的木船全部淘汰,更新为4艘500吨位的钢船,准备雇佣船队出海,一家人在潭门照顾工艺品店和海鲜酒楼的生意。
咸咸的海风吹来,何世轩又和记者聊了起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潭门港小得连船都开不进来,渔船只能停泊在港口外。在许多老潭门人的记忆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港口全是土路,甚至连上船的跳板都没有,渔民驾驶的都是20吨级以下的小船,在南海的风口浪尖上讨生活。
“现在的潭门港,是能停泊上千艘渔船的国家中心渔港,你再看看大钢船,多么气派!”60岁的何世轩有些激动,挺直了腰身,“这是一个新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