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况昌勋
城镇化已成必然趋势,农民进城、耕地面积减少,也成为必然。未来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如何经营?我们又如何对待进城的农民?
在本届年会以“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农村与农民”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问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1万亿斤,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还有一个数据大家应该看到,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8025万吨,2014年粮食进口已经过一亿吨。”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说,去年所有的主要农产品都进口,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油、猪肉、牛肉、羊肉等都进口。
“可以把非口粮的数千亿补贴补到大米小麦等口粮上,保证口粮的供给。同时,放开非口粮,让粮食结构更合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永好说,“我们的肉蛋奶成本太高、市场价大大高过国际价格。适度进口的话,老百姓吃的猪、鸡、鸭、牛价格都低20%或者更多一些。”
不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则表示,如果农产品交易过多,中国大量过剩农民靠什么生存?对农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日本的粮食问题,重要的是保护农业就业者的就业和收益,而不是出于保护耕地而出发的。”
二问 未来农业如何经营?
“农民进城务工,原因是种地的收入低。”刘永好说,在考虑改变耕种方式的同时,要考虑提升农民在本土的收入,要通过扩大规模走现代农业道路。
“虽然有2.6亿农民工进城,但是按照农村常住人口6亿算的话,农村人均也仅占有3亩多地,户均不到10亩地。这样可以不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呢?我觉得也很难。按照这种算法,意味着农村还有大量劳动力过剩,没有释放出来。”李铁认为,在这个前提下,黑龙江可以看到大农场,可是在河南、四川、山东很难实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到底是农场制,还是家庭制?可能有多种选择。
三问 如何对待进城农民?
“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虽然收入比种地增加了,但是在城市里仍然是二等公民,利益没法保证,处于社会底层。”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邵秉仁说,一定要考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一样享受城市社会保障,使他们安居乐业,使他们能够真正转进城市。
邵秉仁说,前一轮的城镇化,出现了因城市化而城市化导致的空城,农民并没有充分就业。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因为缺少实业的支撑,进城农民工无处就业。城镇化过程也应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此外,农村土地改革也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农民平等权益的一个重要体现。邵秉仁说,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赋予农民土地完整的经营权和财产权。就是要使农民的土地在城市化过程当中,能够作为资本进行市场化的平等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