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定城6月7日电 (记者蔡倩 通讯员司玉 王聘钊)“刚开始,我通过微信发布了销售信息,没想到订单一个接着一个,供不应求。平时客商收购莲雾7元一斤,我在网上可以卖到15至20元一斤。”说起“互联网+”营销模式,定安县黄竹镇南宝村返乡大学生谢镇登笑不绝口。在黄竹,“互联网+”慢慢成为了农副产品的“大市场”,为当地乡村休闲游带来了大量人气。
黄竹镇近年来精心打造“果园小镇”,打出了“物以硒为贵”的口号,利用“小活动 大宣传”效应,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和网络推介等模式,农业品牌的知名度渐渐提升,附加值也大大提高。网购、电商等互联网衍生的新名词,正与传统农业紧密地结合着。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信息传播平台,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年的‘亲子采摘活动’异常火爆,每逢周末各订点的采摘园都挤满了自驾游的小轿车。以前客商收莲雾、荔枝的单价分别是7元、4元。今年通过举办热带水果采摘节暨农产品推介会,主推采摘活动和网络销售,并与电商‘食汇到家’企业建立合作,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不仅销量好,价格也翻一番。”黄竹镇委书记陈勇告诉记者,黄竹镇在充分利用打响农业品牌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作用,加速农旅转型。
定安运用“互联网+”模式,不仅仅希望吸引消费者来到乡村观光,他们想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在“管吃管住”的一体化服务中,让游客在尽兴后买走农产品,以此提升旅游附加值。运用“互联网+”模式的销售者也不再将目光锁定在“卖货”二字,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农产品溯源激发消费者的旅游兴趣,带动农产品富足地区的乡村休闲游,让农民真正搭上顺风车、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