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笑非
特约记者 林朱辉
“政务服务中心里窗口齐全,备好材料办个手续,半个小时就解决了!”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红田居的办公室里,居民黄秋颖想不到,从前奔波一天都办不下来的证件,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解决。
随着我省新一轮农场体制改革的推进,3月22日挂牌成立的昌江红林居、红田居,已让群众享受到便利。
自2014年3月启动的第二轮农垦改革中,率先完成红林农场总体移交地方管理以来,昌江将农场发展纳入了全县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红利,让农场重新焕发了发展活力。
改革 农场道路走顺了
“都说红田居挂牌后办事方便了,其实都是农场移交地方管理这三年打下的基础。”红林农场党委副书记闭举宁说,2014年,由红林、红田两农场合并后的红林农场正式移交昌江管理,移交之初,县里便着手理清了社会职能,把此前较为独立的农场、政府两个体系并为一个,大大提高了效率。
挂牌后的红田居迅速承担起了14大项99个小项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辖红田居的十月田镇还投入20余万元工作经费,助其开展工作。
不仅是群众办事方便了,在2014年,昌江还将红林农场民生项目纳入了全县总体规划,从农场职工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出发,制定十项民生扶持政策。
在红林居二队,居民文成宁总喜欢和朋友们说起自己的新房:联排的平顶房、家电一应俱全。“几年前,这里的居民都还是棚户。”闭举宁告诉记者,就在2014年3月农场正式移交昌江管理后,随即启动了农场棚户区改造项目,452万元的投入,让24户居民在2015年春节前就住上了新房子。
投入890万元兴建教学楼、投入7518万元改建农场道路近百公里、200万元改造了医院、166万元用于饮水安全工程……短短3年时间里,昌江用大投入改变了农场基础设施滞后的面貌。
发展 农场效益起来了
“农场的主要产业是橡胶,价格好职工笑容满面,价格跌职工苦不堪言。”闭举宁感叹,不是没想过发展其他产业,但没经验、没渠道、没资金,多次尝试都无疾而终。
正式移交后,昌江便把产业发展作为农场改革的重点,为红林农场谋划了产业和民生项目16个,计划投资高达3.37亿元。
“山猪养殖是昌江的明星产业,能引入农场发展!”红林居昌江富林种养合作社理事长文昌宇说,在昌江县政府的主导下,投入382万元、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成立了合作社,纳入237户农场职工搞起了山猪养殖,自2016年6月投产以来,已经创造了37万元的产值。
在合作社的规划里,养殖场的存栏量将达到2500头,年出栏山猪2000头以上,实现纯利润80万元至100万元,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