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亚4月13日电 题:“创新稻、产业稻、国际稻”——院士把脉“中国稻世界粮”
新华社记者 罗江、郑玮娜、刘邓
稻米养育人类万年以上,水稻种植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恒心。近年来,中国在水稻育种方面突飞猛进地发展,在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4月13日至14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1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种业硅谷”南繁基地的核心——三亚,同台论稻,为水稻育种科技新方向、水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和中国水稻走向世界把脉开方。
科技稻:创新目标瞄准“超级品种”
中国水稻得以领先世界,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言喻。回顾水稻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都以提髙产量为重心,产量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从超级杂交稻第一、二、三、四期分别攻破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大关,到2015年首先在云南实现16吨每公顷的目标,为实现梦想,袁隆平一生扎根田野。
逐梦的脚步仍在继续。“我们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超优千号’品质可以与市场上80元一斤的日本米媲美。”袁隆平指出,尽管难度很大,但杂交水稻能够同时实现高产和优质。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如今,消费者在吃饱的同时要求好吃,吃得安全、绿色,现在中国水稻的发展目标是提质增效。
“育种家未来的目标是培育出具有丰产性、抗病性、优质性、广适性的品种。四种特性综合水平较高的品种就是‘超级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
如果能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品种,这样的“超级品种”将频频面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分子育种利用现代信息和生物技术,通过杂交、分子标注选择和对遗传机理的基因的了解,能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精确育种”的飞跃。
“我们可以把基因转变为分子标记,对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选择形成新品种。这个品种可兼具高产、优质性状。”李家洋说,分子育种能针对特定需求培育品种。中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吃普通稻米不利于血糖控制。如果培育出含抗性淀粉的大米,食用后会缓慢消化,血糖浓度起伏不大。
产业稻:上下游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在电商平台上,某品牌的5公斤装的日本大米最高卖到1200元,而我国的高品质产品如五常的‘稻花香’,同样重量的包装只卖到298元,而且日本大米还很有市场。
专家普遍认为,国内大米的终端消费正在迈向品牌化时代,中高端消费者更重视食品质量,品牌则能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保障。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青志新指出,目前我国品质一般的稻米品种过多,中高端的优质、特色品种却供给不足。今年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全线下调,稻谷产业种植将向多元、绿色、优质方向转型,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不愁销路。
“实现水稻提质增效,科研育种能解决上游环节,但培育出优质品种后还要有人种植、有人收购、有人加工、有人打造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程式华说,农民种了优质品种,但若种植较为分散就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不同品种混收无法体现质高价优。需要打通上下游,比如种子公司和米业公司合作,前者负责供应良种,后者负责收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记者在北京、海南等地随机采访发现,几乎绝大多数受访者都买过泰国大米。2012年以来中国大米进口量快速增长,到2015年已达到335万吨,其中从越南和泰国进口最多。程式华也认为,进口量增加主要在于国外稻米价格低,国内水稻种植成本高。“在东南亚国家种植水稻,工人一个月只需100美金工资。现在国内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做农活了。”
针对长期以来“稻强米弱”的格局,与会专家认为,可通过深加工提高效益。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副会长谢健介绍,我国稻米加工企业逐渐壮大,目前已有近1万家,单厂平均年产能3.4万吨大米。但是,我国米制休闲食品、米糠及米胚制品加工种类非常有限,作为最大副产物的稻壳进一步加工和利用也仍有较大空间。
国际稻:中国稻造福世界人民
4月的三亚,中午骄阳如火,23岁的印度尼西亚梭罗大学留学生迪威依然紧跟着他的中国导师,在水稻试验田中忙碌。“很高兴能到三亚学习中国的杂交水稻高产技术。”迪威说,他是首批6名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到这里的留学生之一,已在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生活和学习了3个月。
“我们正在搭建留学生人才培养基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水稻科技人才。”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说,这仅仅是中国水稻“走出去”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1979年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起,已经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增产增收。袁隆平,这位终身致力于世界粮食安全的老人在2013年发下宏愿:“打造国际稻都,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世界多养活五亿人口,造福世界人民”。“‘一带一路’沿线有着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种植国,但他们的产量不高,中国水稻的先进技术可‘走出去’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双赢。”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说。他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早就在东南亚大面积种植,如今借助“一带一路”惠及非洲。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希望帮助沿线国家培养先进水稻栽培技术人才,发展境外水稻种植。
“未来我们可以依托海南南繁这个‘一带一路’的种业重要窗口,建立面向全球的‘稻米交易所’,打造命运共同体。”湖南省国际稻都农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崎对中国水稻全球化充满信心。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帮助当地提高杂交水稻育制种和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