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粮食总量过剩、结构性供给不足、流通低效和市场矛盾,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发展、粮食安全量质并重的有效途径。积极推广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对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着力拓展潜力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拓展粮食增产的潜在空间,为粮食安全提供充足的数量保证。一是积极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技术、水利、服务等投入力度,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着力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二是不断强化粮食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重点推进“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粮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技术”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力争在粮食作物生长发育、水肥高效利用、粮食收储、现代流通、质量控制、绿色消费等关键技术和智能装备方面实现新突破,增加粮食科技供给。三是加快推进粮食育种科技创新。重点推进新品种选育、稳产高产等科技示范工程,不断提升粮食育种的研发、扩繁能力,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稳产、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粮油新品种。四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互联网+粮食”信息化体系,实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功能,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水稻、小麦、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病虫害、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监控体系,有效提升粮食自我保护能力。
2.着力优化结构和调整区域布局,不断增加粮食消费供给
未来一个时期,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着力优化结构和区域布局,以不断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粮食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加快促进粮食生产以牺牲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量”的需求向绿色消费为导向的“质”的提升转变。积极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以优质水稻、强筋小麦、高品质大豆等优质产品和特色产品为发展方向,支持培育和创建知名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以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统筹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等要素承载能力,分类确定不同粮食生产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态发展区域布局。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东北粳稻、长江流域优质水稻、黄淮海优质小麦、东北和黄淮海优质玉米和大豆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强化生产条件建设,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加速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非主产区重点强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粮食生产支撑体系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油料作物安全供给,有效弥补粮食安全短板。科学开发利用江西、湖南等南方冬闲田土地资源种植早熟油菜,扩大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北省区的主要油料作物系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开展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油茶、油橄榄等重要油料作物抗灾与节本增效新品种的鉴定筛选,进而实现粮油双丰收。
- 下一篇: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
- 上一篇: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需趋于基本平衡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