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准确理解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是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未来农业的发展目标是现代农业,未来农业发展的形态是农业现代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来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是传统农业升级的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转型的方向。
农业的创新,要立足全产业链,以转型为手段,实现整体创新升级。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的生产导向型农业发展方式向市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创建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第二,推动融合发展。一是要角色融合。由产业主体角色相对分割,主体功能与价值收益也相对分离,向全产业链角色融合发展,推动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三位一体化。二是推动市场融合。实现传统的销地市场向销地与产地一体化市场转型。三是推动科技与服务支撑融合。实现科技推广向农业支撑与服务体系产业化创新转型。第三,推进农业产业的县域发展模式向优势产业区域发展模式转型,保有地方特色,构建发展优势。第四,由劳动力支撑为主体的农业发展,向以智能装备支撑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第五,创新集群式发展。
在推进农业整体的创新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突出创新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首先,突出资源创新。重点是种质资源,产业多功能性开发与资源转换,配置新的产业资源,按照市场要求进行资源化配置与创新等方面。其次,强化智能化物联创新。以农业装备的信息化、工艺流程的信息化为基础,推进农业与社会生活的互通互联,为市场需求提供有效服务。第三,创意引领与推动产业融合。创意产业是满足人们需求内容、需求方式、需求形态向多元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形式。
推动县域经济区域化发展
县域与区域发展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各自发展的基础与运行的机制不同。县域发展常常是传统的生产导向的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区域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行政辅助,产业呈集群化发展。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发展向区域化发展转型。
区域化要从以下方面来把握。首先,特色鲜明。一个区域的现代农业在资源、产品形态、产业功能、运营模式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农业产业,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其次,具有相对优势。如高端化、精品化的产品是否拥有,区域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是否健全,产业与政策服务体系是否优化,区域产业集散功能是否具备。这些元素是决定一个区域现代农业优势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三,集群化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多元化产品集群、企业集群、品牌集群,核心产业与外延产业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
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大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于新型职业农民,也就是新型的产业农民。只有依靠广大的产业农民,让他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受益,才会顺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造就宏大的新型产业农民?
首先,推动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转型。我国传统的农民是社会型农民,是“小农”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与宗族为纽带的社群生活相结合形成的相对牢固而封闭的农民社会群体。社会农民向产业农民的转型,必须以农民自由流动为前提,实现劳动的要素化与资本化。重点是,加快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落实,促进传统农民离土不离乡到离土离乡。加快推进农村产权资本化进程,促进农民收益来源结构多元化,实现传统的劳动农民向股权、租赁、转让等“业主农民”转型。
其次,培育与组织新型产业农民。一是跳出农民的社会性,打破农民的农村居住属性,赋予现代农民的产业属性。农民就是从事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二是跳出单一农业生产环节,以农业全产业链经营的产业群体为主体,重新定义全产业链产业农民。三是跳出传统种养型农业,以农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农业产业创新为主体,培育与组织现代产业农民。
农业产业大军的不断壮大,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农业政策创设的立足点应该重点放在以下方面:首先,以提高传统农民的产业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其次,以农业资源多元化、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为基础,创制新型产业,以多元化新型产业的创建引导大众从事新型农业,以农村多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农民队伍壮大。第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提升农业产业比较效益,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引导、促进产业大军进军农业。第四,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与推动“双创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传统农民、青年学生、退伍军人、社会人员利用农村资源,创新创业,为广大农村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如何创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现代乡村、如何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如何实施农业全球化发展等也是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