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去工业化”保风味,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走向三产融合道路
定安粽子为何365天都畅销
-海南日报记者邓钰
特约记者司玉 通讯员黄祥
“嘀嘀嘀,嘀嘀嘀……”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端午虽已过去,定安粽子仍供不应求,一笔笔网络订单不断涌进手机。今天,在定安县中瑞农场深处的“黄阿姨”手工 粽子坊,几名快递工人在小院里埋头苦干,赶忙将一箱箱定安粽子严实地打包装箱,一辆货车在转眼间便装得满满当当。
“过去只在端午吃粽子,现在是365天,定安粽子天天见。”54岁的“黄阿姨”黄善梅包了几十年的粽子,怎么也没想到定安粽子已从一种寻常的节庆食品,“包”出了品牌,“包”成了绿色生态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定安粽子以去工业化制作手法保风味,标准化生产赢品质,实现了销量的跨越式增长,同时让粽子产业走向三产融合道路,换回一本蕴含无限活力的产业金账单。
舍效率求风味
土粽子唤回童年味道
周末,定安人陈杰和家人专程从海口驾车来到“黄阿姨”手工粽子坊,过一把包粽瘾。在粽子坊的桌上,半老的柊叶经过手工清洗、晾晒散发清香,腌制好的黑猪肉和咸蛋黄泛着油润的光。
“捆定安粽子讲究‘三横三纵’,扎绳太松米馅易泄露,水易渗入粽中,导致口感不佳。扎绳太紧粽子外观不好看。”在黄善梅的指导下,陈杰将粽叶铺开,放上馅料,小心翼翼地捆上粽绳。一个个精巧的粽子成型后,还要经过柴火沸煮近10个小时,才可出锅。
“手工包,柴火烧,一锅粽子从准备到出炉得近两天时间,这样的包法虽然土,但粽子吃起来有童年时的味道。”陈杰说。
“土”粽子背后,是定安粽子“去工业化”的制作理念。虽然市面上早有完整的粽子生产流水线,可用机械完成从洗粽叶、淘米和馅料制作,到蒸煮、真空包装和装箱等所有流程,但定安的不少粽子企业仍坚持着以人工完成粽子制作,以达到粽子的最佳风味和口感。
“这些由人工操作的程序,若用机器代劳,可以减少至少三成成本,但风味将大打折扣,失去定安粽子的核心竞争力。”定安粽子企业“伍荣昌”负责人朱跃章介绍,在食品加工高度机械化的今天,定安粽子企业主动走向一条反方向的道路。
舍弃效率,追求风味的定安粽子在大打价格战的粽子市场逆势而上,身价和销量年年看涨。黄善梅介绍,以“黄阿姨”为例,粽子单价从12元卖到了16元,3年间销量从最初的4000个,涨到去年的32万余个,今年计划卖出50万个。
立标准做电商
小粽子做成大产业
保住了滋味,如何让定安粽子走出深闺?近年来,通过立体化营销等手段,定安将小粽子做成富民大产业。
作为地方特色食品,定安粽子以前仅在当地销售,近几年来却在全国市场热卖。这归功于定安在粽子立体化营销上作出的努力。在政府支持下,定安粽子以其品质高、风味佳等特点,入选动车食品和飞机食品,走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同时,定安粽子积极推进电商建设,挤入各大电商平台。在今年端午前,定安粽子更是通过电商竞购会,在短短半小时内,达到了2400万元的线上成交额。
多重努力下,定安粽子实现销量跨越式增长。据统计,2010年,定安县全年销售粽子总量不过100万个。2017年,年销售量达到1800万个,销售额达2.7亿元。
树品牌玩旅游
粽产业算出效益金账单
随着定安粽子产业逐渐壮大,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从上游定安黑猪养殖、富硒稻米和柊叶种植等原材料生产到中游的粽子加工制作,再到下游的粽子销售以及粽元素产品营销都渐成规模,极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人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定安开启树立粽子文化品牌,让粽子产业结合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走向三产融合的道路。
黄善梅正将“黄阿姨”打造为一个绿色品牌,将定安粽子与当地的农家黑猪、土鸡和野菜等农产品捆绑售卖。粽子生产坊周边的荒废土地种着百香果、莲雾和石榴等水果,将建起农家乐和民宿,一个惬意悠然的“黄阿姨”粽子主题农庄雏形初现。“游客来这里,包粽子,游农庄,为粽子产业添加附加值。”她说。
定安县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定安将把粽子打造为文化品牌,设计定安粽子主题特色游览路线,配套规划粽子主题农庄、农家乐和生态旅游路线,串起翰林万亩田洋、亚洲榕树王和皇坡村等旅游资源。让旅游度假和粽子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粽子+电商”,“粽子+旅游”等业态,促进三产融合,让定安粽子换回一本产业金账单。(海南日报定城7月2日电)
定安粽子为何365天都畅销
-海南日报记者邓钰
特约记者司玉 通讯员黄祥
“嘀嘀嘀,嘀嘀嘀……”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端午虽已过去,定安粽子仍供不应求,一笔笔网络订单不断涌进手机。今天,在定安县中瑞农场深处的“黄阿姨”手工 粽子坊,几名快递工人在小院里埋头苦干,赶忙将一箱箱定安粽子严实地打包装箱,一辆货车在转眼间便装得满满当当。
“过去只在端午吃粽子,现在是365天,定安粽子天天见。”54岁的“黄阿姨”黄善梅包了几十年的粽子,怎么也没想到定安粽子已从一种寻常的节庆食品,“包”出了品牌,“包”成了绿色生态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定安粽子以去工业化制作手法保风味,标准化生产赢品质,实现了销量的跨越式增长,同时让粽子产业走向三产融合道路,换回一本蕴含无限活力的产业金账单。
舍效率求风味
土粽子唤回童年味道
周末,定安人陈杰和家人专程从海口驾车来到“黄阿姨”手工粽子坊,过一把包粽瘾。在粽子坊的桌上,半老的柊叶经过手工清洗、晾晒散发清香,腌制好的黑猪肉和咸蛋黄泛着油润的光。
“捆定安粽子讲究‘三横三纵’,扎绳太松米馅易泄露,水易渗入粽中,导致口感不佳。扎绳太紧粽子外观不好看。”在黄善梅的指导下,陈杰将粽叶铺开,放上馅料,小心翼翼地捆上粽绳。一个个精巧的粽子成型后,还要经过柴火沸煮近10个小时,才可出锅。
“手工包,柴火烧,一锅粽子从准备到出炉得近两天时间,这样的包法虽然土,但粽子吃起来有童年时的味道。”陈杰说。
“土”粽子背后,是定安粽子“去工业化”的制作理念。虽然市面上早有完整的粽子生产流水线,可用机械完成从洗粽叶、淘米和馅料制作,到蒸煮、真空包装和装箱等所有流程,但定安的不少粽子企业仍坚持着以人工完成粽子制作,以达到粽子的最佳风味和口感。
“这些由人工操作的程序,若用机器代劳,可以减少至少三成成本,但风味将大打折扣,失去定安粽子的核心竞争力。”定安粽子企业“伍荣昌”负责人朱跃章介绍,在食品加工高度机械化的今天,定安粽子企业主动走向一条反方向的道路。
舍弃效率,追求风味的定安粽子在大打价格战的粽子市场逆势而上,身价和销量年年看涨。黄善梅介绍,以“黄阿姨”为例,粽子单价从12元卖到了16元,3年间销量从最初的4000个,涨到去年的32万余个,今年计划卖出50万个。
立标准做电商
小粽子做成大产业
保住了滋味,如何让定安粽子走出深闺?近年来,通过立体化营销等手段,定安将小粽子做成富民大产业。
作为地方特色食品,定安粽子以前仅在当地销售,近几年来却在全国市场热卖。这归功于定安在粽子立体化营销上作出的努力。在政府支持下,定安粽子以其品质高、风味佳等特点,入选动车食品和飞机食品,走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同时,定安粽子积极推进电商建设,挤入各大电商平台。在今年端午前,定安粽子更是通过电商竞购会,在短短半小时内,达到了2400万元的线上成交额。
多重努力下,定安粽子实现销量跨越式增长。据统计,2010年,定安县全年销售粽子总量不过100万个。2017年,年销售量达到1800万个,销售额达2.7亿元。
树品牌玩旅游
粽产业算出效益金账单
随着定安粽子产业逐渐壮大,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从上游定安黑猪养殖、富硒稻米和柊叶种植等原材料生产到中游的粽子加工制作,再到下游的粽子销售以及粽元素产品营销都渐成规模,极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人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定安开启树立粽子文化品牌,让粽子产业结合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走向三产融合的道路。
黄善梅正将“黄阿姨”打造为一个绿色品牌,将定安粽子与当地的农家黑猪、土鸡和野菜等农产品捆绑售卖。粽子生产坊周边的荒废土地种着百香果、莲雾和石榴等水果,将建起农家乐和民宿,一个惬意悠然的“黄阿姨”粽子主题农庄雏形初现。“游客来这里,包粽子,游农庄,为粽子产业添加附加值。”她说。
定安县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定安将把粽子打造为文化品牌,设计定安粽子主题特色游览路线,配套规划粽子主题农庄、农家乐和生态旅游路线,串起翰林万亩田洋、亚洲榕树王和皇坡村等旅游资源。让旅游度假和粽子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粽子+电商”,“粽子+旅游”等业态,促进三产融合,让定安粽子换回一本产业金账单。(海南日报定城7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