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安市的座座温室大棚,那鲜红的草莓、翠绿的秧苗,扑面而来的是勃勃生机、盎然春意。事实上,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正是大安助力乡村振兴采取的举措之一。
今年,大安将采取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环境,稳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四大重点举措,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提质增效,大力调结构。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深入推进农业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稳步调减籽粒玉米。依托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资源,建设30万亩“大安弱碱米”基地;以建设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为重点,建设花生、香瓜、黄菇娘等特色种植基地65万亩。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先达食品、安大牧业、裕丰米业等45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升级改造,新发展5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杂粮杂豆、弱碱米、果蔬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有效解决农畜产业“量大链短”问题。突出抓好牧原和大北农生猪产业化项目,确保如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和技术推广,开展机械深松整地35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40万亩。加快品牌建设进程。突出地域品牌和地理标识,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申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原产地证明商标,争创“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此外,突出抓好庭院经济发展,实现特色产品和规模产业的有机结合。
聚焦拓宽渠道,全力稳增收。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强“硬件”、优“软件”,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确保增收致富。在经营性收入上下功夫。单列补贴资金2000万元,推进棚膜蔬菜集中连片发展步伐,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新建和扩建园区,新建冷棚每栋补贴4000元、暖棚每栋补贴5万元,新建大棚2500栋,发展高标准棚膜园区2个,全面提高棚膜果蔬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列支200万元,购买优质种公羊3000只,设立肉羊良种繁育站点40个,实行繁育站点自负盈亏管理模式,支持牧业园区、养殖大户加快肉羊品种繁育改良,有效提升肉羊品质和养殖水平。在工资性收入上下功夫。全力整合农业、畜牧等培训资源和资金,针对农民“缺技术、缺经验、缺信息、缺门路”等问题,结合“大培训”活动,从培训技能精准选择、资源资金整合、责任落实等环节抓起,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次),选树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抢抓市场用工短缺和劳务价格上涨的契机,瞄准域内、域外两个市场,强化劳务信息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在财产性收入上下功夫。通过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田能手集中,不断提高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力争经营土地50亩以上种田能手达到2500人,流转土地面积50万亩,实现规模经营100万亩。在转移性收入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国家惠农补贴、社会救助等政策精准落实到户。
聚焦基础设施,着力补短板。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施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完成龙海灌片水利骨干工程,同步启动总投资45亿元的土地整理工程。完成洮儿河险工险段治理;西部供水工程剩余泡沼全部连通;推广节水灌溉6.5万亩。完成“一河(湖)一策”编制,开展河湖(湿地)生态巡查。造林1.7万亩,栽植沙棘林1.5万亩;修复湿地12万亩;草原综合治理24.5万亩,治理盐碱地恢复草原16万亩;实施“劲草一号”1500亩,落实燕麦种植3万亩,以绿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制定出台《大安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投资近12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把农村环境整治与村情实际结合起来,全面打造223个“干净、整齐、规范、配套、美观”的美丽乡村。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新打水源井92眼、供水管网109处、管理房118座、机电设备130台(套)、安装净水设备132台(套),完成4956户饮水入户,在去年的基础上,确保年末实现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
聚焦机制体制,强力促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创红利、以创新增动力。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工作和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发证工作及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