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送份礼物。礼物是心意和愿望的载体,蕴含着不同的价值理念。有形的礼物可以让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无形的礼物或可给予孩子一生的影响。本期微议录,我们选摘几篇来稿,与读者共同探讨儿童节礼物背后的一些感悟。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不能忽视精神给养
每逢节日,很多家长越来越习惯于给孩子“物质供给”,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精神给养”。其实,不妨给孩子一份关于成长的体悟:去一趟美术馆,学会欣赏艺术佳作,凝神观望、放飞想象;去一次博物馆,领略文明传承的厚重,叩问历史、思接千载;听一场音乐会,丰富情感的表达,享受生活、舒展心灵;哪怕去大自然里走走,听清泉鸣涧、看风吹麦浪,在发现身边之美的同时,为孩子们清澈的双眸打开更精彩的世界。
这样一来,在孩子的心灵里,就会少一些攀比物质的心事、患得患失的烦恼。童年里,回荡的是高山流水、阳关三叠,遇见的是富春山居、汉宫春晓,拥抱的是锦绣山河、千里沃野,这是孩子们拔节成长的声音、精神焕发的气象。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打开一扇遇见美好的窗口,给他们留一块自由翱翔的天空,找到成长的节奏、释放少年的天性,探索心中的好奇、绘出眼中的色彩,才能还原童年的意义,真正拥有健康成长的力量。
——@杨尚东
陪伴长情而深沉
艺术家丰子恺被认为是“善知儿童心思的大朋友”,他总是与儿女打成一片,不少陪伴子女的场景,最终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画作。这个故事说明,在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中,情感的交流和亲密的互动,可能比想象中更为重要。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现实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分身,与孩子之间相处时光短暂的情况很常见。然而,什么是陪伴?美味食物、漂亮衣服、新奇玩具都不能替代陪伴,陪伴应该是陪同,是伴随,更是融入孩子的世界中,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信任和依赖。还记得,从噩梦中惊醒时,母亲印在我额间轻柔的吻;伤心哭泣时,父亲将我的头发亲昵地揉乱。正是在父母的陪伴中,坚强、自信、友善等品质逐渐在生活的点滴中萌生,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从容。
不存在没有付出就能亲密无间的感情。对父母而言,在这个儿童节,不妨抽出时间,与孩子聊聊天、散散步,以最寻常的陪伴,送他们一份长情而深沉的礼物。
——@周雪
淡化“礼物情结”
每一个节日,都可能是市场的商机。随着儿童节的来临,童装、童书、玩具、食品等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给孩子买个小礼物未尝不可,但要注意的是,商机不能左右我们的动机,“有礼”不一定胜过“无礼”。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快乐”的礼物,也少不了“艰苦”的磨炼。带着孩子看看庄稼,走走老一辈奋斗过的地方,不失为一种忆苦思甜的方式。可以说,快乐不局限于某时某刻,成长也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在节日的仪式感之外,更要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每一天都蕴含着成长的动力。
从长远来看,青年节、儿童节、端午节、重阳节……人的一生要反复经历很多节日,不必为礼物过分纠结。从容走过人生的时间节点,就要重内涵而轻形式,淡化孩子的“礼物情结”。如果能在儿童节珍惜童心,到清明节缅怀故人,于春节回味年俗,在极简中体味到节日的深刻意义和成长的价值所在,又何乐而不为?
——@刘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