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1日,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礼堂举行的河南省脱贫攻坚干部培训会上,内乡县委书记李长江围绕《探索“5+”扶贫新模式开创产业扶贫新局面》专题为大家作了案例授课。
2017年以来,来自内乡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声音”被接连持续放大:
——河南省产业扶贫(滑县)现场会和易地扶贫搬迁(新县)现场会上,内乡县委书记李长江作典型发言;南阳市脱贫攻坚工作先后有三次推进会在内乡召开,该县创新实施的“5+”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已在全国8省25县成功复制推广,国务院扶贫办给予高度肯定;来自省内外的“取经团”应接不暇……
——在去年的河南省市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内乡被评为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位列南阳市各县区第一名;今年3月份,在河南省拟退出贫困县调研评估中,位列今年全省拟退出33个贫困县的第一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拟在内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聚焦内乡经验……
全国都在聚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面对同一艰巨任务和同一个“起跑线”,豫西南的国家级贫困县——内乡大放异彩,“内乡模式”“内乡经验”正在被不断复制、推广到省内外。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偏居一隅、任务艰巨的一个山区县何以衍生出“内乡现象”?探究其原因,答案或可用以下词语释解:找准“贫根”,靶向治疗;创新作为,全面聚力;不留退路,尽力出战;举全县之力,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
创新“1+5+N”产业扶贫大格局
在放大的河南地图上,内乡是偏居西南角的一个“点”。地貌特征“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国家秦巴山片区特困县。2015年全县共有贫困村9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998户44142人。
面对这样的“家底”,该县却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对照国家全面实现脱贫的标准,提前一年即到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底气”何来?来自该县创新的产业扶贫模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内乡县深度谋划,创新实践,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不断强化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发展扶贫产业园,全面构筑“1+5+N”产业扶贫大格局。
“1”,就是持续发展传统优势种植业。坚持提质和扩规并举,不断提升贫困户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持续巩固种植业的支柱地位。
内乡县多浅山、丘陵、沟壑地,宜于林果、烟叶、茶叶生长,群众也有种植林果、茶叶的习惯和经验,目前已形成核桃、油桃、烟叶、茶叶(菊花)四个十万亩的种植规模。在脱贫攻坚中,该县充分利用这一传统优势,把扶贫开发与发展传统优势种植业结合起来,依托种植龙头企业,从群众手里流转土地集中规模种植,让群众获得每亩4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金,并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就近务工获得收益,实现稳定脱贫。
四个十万亩的传统优势产业,不仅盘活了土地,壮大了企业,让当地贫困户鼓了腰包、脱了贫,而且保护了生态,涵养了水源,实现多赢。目前,内乡县围绕传统优势种植业成立各类合作社645个,累计带动3548户入社贫困户脱贫。
“5”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养殖业扶贫和光伏扶贫等5个全覆盖。
——养殖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依托牧原公司,通过“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的“5+”模式,组织贫困户把5000元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入股成立内乡县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利用国开行扶贫贷款、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结合牧原公司对标准化养猪设施的需求,按照“合作社贷款建设猪舍—牧原公司租赁经营并支付租金—贷款到期后牧原公司回购猪舍”的方法,推进养殖扶贫产业,使参与的贫困户资产收益每年不低于3200元,收益期10年。目前,聚爱合作社已先后给入社的1.5万余户贫困户资产收益分红累计5700余万元。下一步,将在巩固“5+”扶贫模式收益基础上,按照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的指示,打造“5+”升级版,积极探索“3+N”扶贫模式,全面提升扶贫成效。
——光伏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成立聚能光伏发电公司,按“20%资本金+80%银行贷款”的方式,共投资6.05亿元,利用县乡村广场、公共面积、贫困户屋顶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每户配置5千瓦的规模,按照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分配、统一还贷“五统一”模式,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77兆瓦,贫困户可连续20年实现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资产收益。2017年,为贫困户发放收益1200万元。
——扶贫就业车间全覆盖。大力实施“扶贫就业车间下沉工程”,把车间基地建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全县已建立仙鹤纸业切纸加工车间32个、天曼制衣车间15个、融创新合电子元件加工车间10个,其他琴盒加工、艾产品加工等车间80余个,每人每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全年累计在仙鹤切纸车间就业211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近600人,人均月工资1500元以上。余关镇子育村群众自发编写了顺口溜做成横幅悬挂在仙鹤扶贫车间厂房: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
——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全覆盖。贫困村“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带动,为此,该县努力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抓住内乡是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政策机遇,支持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把集体未发包的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及其他村级经营资产注入合作社。县财政向每个合作社注入20万元启动资金,各合作社向金融机构贷款80万元,依托牧原公司,每个合作社把共计100万元入股河南牧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优先股,按年化10%收益分红。县财政每年为贫困村各安排20万元用以偿还银行贷款,分四年还完,最终每村每年收益达10万元,不断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利用PPP模式,融资5亿多元,按照每村300万~500万元投入标准,对全县102个行政村(88个贫困村和14个非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涵盖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卫生室、公厕、广场、小型河道治理、村庄坑塘整治、污水处理设施、村部等基础设施,将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生态卫生环境。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开工。2018年底,所有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如期完工。
“N”,就是多业并举,百花齐放。通过电商、旅游、特色种植等各类特色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拓展脱贫致富的更广阔空间。
——电商产业扶贫。抓住“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发展契机,高标准建设了内乡电商扶贫基地,已入驻企业88家;在全县建成45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培植本土电商企业356家,评选推出“内乡十宝”,实现网络销售,吸纳8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旅游产业上,重点依托宝天曼、云露山、二龙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支持贫困村开发乡村旅游,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或从事旅游经营服务,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特色种植业发展也全面发力。
——实施金融扶贫。着力完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风险分担、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发挥村民小组长作用,将金融扶贫服务组织延伸到组;设立总额为2000万元的县级风险补偿基金,并确定了各种贷后风险分担机制,累计向贫困户发放养殖扶贫贷款22.3亿元;构建了“五投两发”的政府性投融资体系(控投、房投、水投、文投、城投、土地流转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承接光伏、养殖、旅游、教育、交通等不同扶贫项目,目前已争取各类贷款约39亿元,其中扶贫贷款31.55亿元;围绕“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等问题,探索“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5+”模式,引进金融活水,让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
——精准推进转移就业扶贫。围绕“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目标,依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依托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安排贫困群众从事施肥、浇水、除草、摘果等田间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抓住造纸、制衣、机械电子等产业拉长链条的机遇,政府引导鼓励贫困户进企业务工。各龙头企业分别成立扶贫办,面向贫困户奉献爱心,降低用工门槛,因人设岗。同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每人月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对符合办理“五险一金”条件的,积极予以办理,保障他们的收入稳定增长。对进企业务工的贫困人员给予每天5~10元的生活补贴,调动了贫困户务工的积极性。
“1+5+N”的产业扶贫模式既立足内乡实际,又尊重了发展规律,上连“天线”,下接“地气”,不仅有效落实了国家扶贫政策,而且发挥了地方龙头企业的优势,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让广大贫困户充分享受到各方的扶贫“红利”。
实施挖掉穷根的“组合拳”
如果说产业扶贫是内乡脱贫攻坚战略的重头戏,那么,与之相得益彰的是该县又挥出了一套虎虎生威的扶贫“组合拳”。
实施教育扶贫解决“治本”问题。牢固树立“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2017年共对贫困家庭在校中小学生发放各项资助1184.8万元。2017年起,充分利用12亿元国开行中长期贷款,按照“小学布局中心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校园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对全县中小学校的校舍、内部设施和教育信息化进行全面建设提升;利用牧原公司连续20年每年5000万元的教育扶贫基金支持,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招聘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和工作积极性,稳定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实施健康扶贫解决“返贫”问题。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2017年起,县财政出资700余万元为所有贫困户代缴150元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参保金和30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救助“三个100%”全覆盖;建立1000万元的健康扶贫救助基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大疾病的合规费用经新农合、大病救助、意外伤害保险救助赔付后,个人自付费用超过3000元以上部分,从健康扶贫基金中给予补助,遏制和减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转移就业解决“造血”问题。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632期,3万多人次参加技能培训。以县内骨干企业牧原公司、仙鹤纸业、天曼制衣等龙头企业为载体,实施“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各类扶贫就业基地60余个,确保贫困户能够获得稳定性工资收入,增强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
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生存”问题。该县把贫困户集中安置点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按照“村内、集镇、城区”不同的安置地,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目前,已累计完成搬迁任务1592户5402人,2018年13个集中安置点工程建设正在快速推进,预计8月底可全部搬迁入住。届时,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将全部完成。同时,鼓励非贫困户购买县城、集镇、社区闲置房或另建新房,贫困户购买非贫困户原住房,创造性探索出了“压茬搬迁、梯次推进”的内乡易地搬迁新模式。
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硬件”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该县把102个村作为示范达标村进行全力打造,每村平均投入1000万元,开展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及文化、卫生、网络、电力等工程,为2020年贫困村全面迈入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在电力供应保障上,投入1577万元,已为33个贫困村新建改造台区79个;在农村危房改造上,拨付资金493.98万元,改造农村危房428户;在农村安全饮水上,投资1524.21万元,解决板场等5个乡镇17个行政村2.00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涉及贫困人口3113人。
兜底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将农村低保年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3120元,全年共为符合农村低保条件对象的26228人发放资金4399.9万元,对全县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8074名贫困人口按季度足额发放到位;对纳入特困兜底救助的1325人发放生活补助397.5万元,为241名受灾群众解决救助款56.32万元;县慈善总会拨付43.5万元用于困难群众救助。同时,发放资金715.2万元为10796名低保、五保、优抚对象等进行了医疗二次救助,大大减轻了困难群众的经济负担。为全县5437名困难残疾人和4266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和护理两项补贴189.62万余元,有力保障了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凝聚背水决战的强大合力
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人员纷纷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洪流中。
该县成立高规格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全面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推进会、现场观摩会、基本知识培训会及产业扶贫专项工作会等会议。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开展“三带三帮三扶一兜底”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数百份。县委成立3个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和16个工作专班,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明察暗访,做到有督导必通报、有问题必问责。
全县35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联乡包村帮扶到户,调动县直各单位和县规模以上企业共选派97名第一书记、97个工作队275名队员和6200余名党员干部因户因人因需实现精准施策全覆盖……
截至2017年底,圆满完成了5857户19796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目标,年度减贫目标完成率达100%,贫困发生率由6.98%下降到3.85%。
面对年底前“摘帽”的“军令状”,内乡县各级干部信心满怀、胸有成竹,他们“剑出鞘,弓满弦”,正在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