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联网技术“牵手”传统农业生产,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日前由农民日报社、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联盟举办的“2018农业物联网建设发展座谈会”上,有业界人士表示,物联网是农业发展的“新工具”,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但在降低设备成本、提升数据集中度、解决基层人员不会用等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随着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的加大,“物联网+农业”正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为啥加、加什么、怎么加成为了一道“必答题”。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认为,新时代我国农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理念、资源、方式等转变,实现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与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互联网大数据有利于提升对农业变革的认知,提高效率。
“随着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够促进智慧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尹成杰说,在实施乡村振兴进程中,新业态、新机制、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形成,在推动田园综合体、新型经营主体、特色小镇等发展上,互联网提供了有力抓手和支撑。
谈及“物联网”如何为农业生产赋能,农业农村部市场经济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物联网思维更为重要,包括创新、开放、融合、跨界等理念。物联网是信息化重要的突破点,近年来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水产养殖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做法。在多个省区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实验工程,归纳总结了400余项技术模式。例如,通过精准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每亩能达到节约增效约210元。
唐珂认为,农业互联网要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是基础,是标准的统一;网络化是互联互通,构建平台;智能化是能力展现,落地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分析决策、智能控制,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高质量农产品。解决农产品滞销,通过错峰上市提高产品价格。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魏启文介绍说,目前在农作物种子品种管理、土壤监测、病虫害监测预警等方面,物联网在农业领域有了进一步探索。
但他也同时坦言,“物联网+农业”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当前物联网设备成本较高,动辄几万元至几十万元,设备可靠性也有待提升;不缺乏单向技术,但缺少集成配套技术;数据分散杂乱,有待进一步整合;农村会用设备的人少,亟待增加推广力度。”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联盟对孵化项目——共享农业“壹伍田园”进行了发布,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各种涉农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减少中间商贸环节,促进农户与企事业单位、商户、客户利益最大化,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