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什会村的茶农在采摘茶叶。
五指山市通什镇什会村处于海南生态核心区,山多田少,村民没有一块整田,过去只能守着山林受穷。如今,在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带领下,不少村民靠着茶香四溢的“第一桶金”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什会村的雨林茶乡共享农庄还成为海南共享农庄创建试点,村民打算以“茶旅结合”的方式走向更好的生活。
旅游扶贫如何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本期《三点一线》沙龙中,专家认为,能够在当地发展产业并带动村民加入其中的企业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开发主体,以农旅融合打造雨林茶乡品牌,也成为我省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之一。
山区黎村种好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对于五指山市通什镇什会村来说,这得益于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的进驻。
作为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雪燕梦想在海南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茶园。2007年,徐雪燕来到海南,辗转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原始生态山区考察当地的茶叶种植情况,直到2013年她去五指山时了解到,这里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环境优美,但自然资源优势没得到很好地挖掘利用,许多村民想致富却一直找不到好门路。
徐雪燕决定在什会村种茶。为了能让村民吃上“种茶饭”,她特意请来云南茶科所专家深入大山,对当地的土壤、日照、温湿度、昼夜温差等情况进行考察论证,掌握了该地区引种云南“紫鹃”茶生长的第一手资料。
从没种过茶的村民有些犹豫。徐雪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成立了五指山雨林紫鹃茶种植和五指山百宝山货种养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偿提供茶苗和专业种植、培育、管理、采摘等技术服务,并以保底价收购茶青,使村民种茶收益有了保证。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有46户村民陆陆续续种上了“雨林紫鹃”茶,其中有16户是贫困户。
抓住特色最大化利用资源
“扶贫要扶‘志’,鼓励贫困户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还要扶‘智’,通过产业的带动,提升当地村民的知识水平;扶‘技’,帮助当地村民生产技能得到提升。”在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陈扬乐看来,带头企业给贫困村带去了技术、资金、能力,助力当地脱贫致富。
“自2014年9月种下茶树后,一亩地的保底收入就有3000元,今年至少能挣上个七八千元!”村里首批种茶户符莲娟笑着说,她已经靠种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除了种茶,还有农户利用农耕空余时间参与加工、包装和茶园管护等工作岗位,挣得一份工资。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海南岛早春茶“开采节”在村里举办,热闹非凡,他们亲手种出的茶,经过公司的精美包装,走进海南的高端酒店,走向岛外……
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原巡视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耀表示,我省大部分乡村资源较为相似,因此产业打造更应具有独特性。雨林紫鹃不同于云南紫鹃,也不同于五指山本地茶,什会村成功引入新资源,打造出新产品、新产业,构成新品牌,可以说,五指山雨林茶乡共享农庄的旅游扶贫创新模式对打造我省旅游脱贫示范村有积极意义。
深耕茶文化推进产业融合
除了脱贫,更让符莲娟感到骄傲的是,女儿王紫嫣通过茶艺课的学习,上了电视表演,落落大方的样子有着大山深处孩子少有的自信。
这离不开什会村的茶文化打造。“我们精心打造了茶人客栈、雨林茶舍、紫鹃书画院等具有山区特色、民族风情的主题文化产业区,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免费为什会村黎家儿童举办‘中华小茶人’茶艺培训班,传授茶道礼仪、感悟茶文化魅力。”徐雪燕说,不断灌注的文化内核,不仅凝聚起脱贫攻坚意志力量,还推进了产业融合发展。
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认为,从资源到市场对接、产品打造、文化放大的“造血式”扶贫让什会村实现了从一个山区贫困村到雨林茶乡共享农庄的突破。
“什会村的模式让村民从茶产业的多个环节上增收,包括整地种植、茶山管理、茶叶采收等,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未来,什会村还需加大旅游经营,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考虑多方合作,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勾四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