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11月6日,第三届新型肥料高峰论坛西安举办,来自农业部、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共聚一堂,探讨新型肥料发展趋势。
我国97%的化肥产品不符合农业需求
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的提出,直指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化肥使用过量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中的综合管理不到位导致的肥料产品与作物需求不匹配造成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化肥产品不符合农业需求,只有3%的产品符合要求。
此外,绝大多数农户施肥集中在基肥,追肥不足。张福锁介绍,基肥的使用严重过剩也是现存的较大问题。英国农民用20年的时间,使基肥用量从90%降到了20%。我国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许是100年。
导致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用肥过程中的综合管理跟不上。为解决这些问题,张福锁提出可以采取四步走战略(节肥增效、增产增效、高产高效和绿色高产高效)。节肥增效的技术要点在于用好各种来源的养分资源,并采取分期施肥,把有限的化肥,用在作物最需要的时候。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用大气、水和土壤中残留的氮元素来实现节肥目标。据测算,如果利用好这些氮源,就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每年节约10-30%的氮投入。
另一方面是增产增效,要点在于通过改善品种、栽培和灌溉习惯、植保、整地等方式来管好作物、管好养分,若能有效实行,可实现增产增效10-20%。
微生物肥料成为国家战略选择
“中国比任何国家都需要发展和使用生物肥料。”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李俊表示,由于长期使用化肥肥料,导致农业生产出现一系列问题,加上中国耕地复种指数高和连作生产,土壤持续生产能力、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独特功能,既能活化土壤,提升肥效,又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失的投入品。同样,微生物肥料功能多样,能够充当分解者(秸秆分解、土壤有毒有害物质降解)、转化者(磷、钾、钙、镁等养分的有效形态转化)、生产者(生物固氮、产生各种促生物质)等。
“微生物肥料的功能特点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吻合,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李俊讲到,其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方面将大有作为。
在产业政策和产业定位上,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将微生物肥料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也把微生物肥料列为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的技术之一。据统计,国内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已超过1000家,年产量1000万吨,产值200亿元。截止2015年10月,在农业部登记的微生物产品达2675个,累计应用面积超过2亿亩。中国生产的微生物肥料更是打进国际市场,30个产品年出口量近20万吨。
“微生物肥料已成为新型肥料中最大、应用面积最广的品种。”李俊指出,目前新型肥料总产能在1600-1700万吨,微生物肥料则占56.4%,几乎在所有作物上都有应用,在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用量、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制开发前景广阔。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微生物肥料使用的菌种达150多种,菌剂产品种类多。“有机物料腐熟菌剂、土壤修复菌剂(重茬、农药解毒、除草剂降解等)等功能菌剂、根瘤菌剂和溶磷菌剂、新型的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等6大类产品是登记的热门产品。”李俊在会上讲到。
根据微生物肥料生产的标准(NY/T1847-210),李俊总结了微生物肥料的6项功效:一是提供或活化养分的功能,二是产生促进作物生长活性物质的能力,三是促进有机物料腐熟功能,四是改善农产品品种功能,五是增强作物抗逆性,六是改良和修复土壤功能。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在研制开发微生物与有机营养物质、微生物与无机营养物质和复合而成的新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微生物肥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技术创新亟待提高。在李俊看来,新的功能菌种、科学合理的工艺、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应用效果的稳定等,仍是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面临的课题。“新功能菌种、新产品的研发是行业稳定发展的推动力量,规模化、标准化是产业壮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