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茸吴佩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落下帷幕,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李付广仍会时时想起吉尔吉斯共和国农业部长为棉花所颁发最高嘉奖时的赞叹,“中国的技术简直就是传奇”!
早在4年前,中国农科院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中吉棉花科技园区”,推广自主研发的“中棉所”系列品种和配套技术。如今,“中国棉”在当地的种植面积已超15万亩,帮助当地提高单产60%以上。不久的将来,将会在中亚更广袤的田野上绽放,为更多农民带去财富和希望。
走出国门的“中国棉”,不仅是我国农业参与“一带一路”的代表,也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60年来,中国农科院研发推广了杂交稻与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双低油菜、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让世界惊艳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6132项,获国家奖励305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7项,“十一五”以来示范推广新品种218个、新产品130个、新技术290项,示范推广面积达5.5亿亩。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所言,中国农科院始终以农业科研“国家队”为使命,坚持“顶天立地”创新方向,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农业重大需求,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产业支撑能力,引领带动全国农业科技进步。
从为国人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全世界消灭贫困与饥饿,从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到诸多领域领跑全球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中国农科院的60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60年,更是我国农业科技腾飞的60年!这每一次飞跃都见证着,中国农科院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迈向强国行列,为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作出的重要贡献。
奠定科技强农基础——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从矮败小麦育种到种质资源库建设,中国农科院以服务国家农业重大需求为己任,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一个国家农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力。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农科院是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主体和骨干力量,通过牵头发起和组织联合攻关,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我国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如是说。
上世纪50年代,吃饭问题是国家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里能否装满中国粮,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1957年3月成立之日起,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就走上了漫长艰辛的育种之路,他们要早日培育出中国人自己的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品种,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972年,中国农科院和湖南农科院牵头组织全国150多个单位开展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成功突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交优势的国家。1976年,籼型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单产增加20%-50%,年推广面积达到上亿亩,同时在世界水稻主产区广泛种植。
“高产籼型杂交稻的育成,既是中国农业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农业科学家的实力,这是令人无比自豪的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81岁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原局长信乃诠激动不已。
毋庸置疑,籼型杂交稻的问世是水稻育种迈出的重要一步。伴随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结合超高产、优质、抗病性等多个目标,由中国农科院主持的中国超级稻研究和全球绿色超级稻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大批超级稻新品种一次次地刷新我国水稻单产纪录,目前年推广面积上亿亩,占全国水稻面积1/4。
同样作为重要粮食作物,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农科院就开始了小麦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以庄巧生、董玉琛院士为代表的农科院专家经过几十年努力,使我国在小麦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矮化育种、远缘杂交、基因组学等领域都处于国际第一方阵。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科院在研究利用中国特有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基础上,首创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先后育成60多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约2.3亿亩。
在培育“中国粮”的过程中,中国农科院的科学家们发现,要想培育出更多的优质品种,必须要拥有尽可能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是品种创新的源头,是保障粮食安全、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可以利用的优良基因越多,获得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的机会也就更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说道。
多少年来,从云南到海南,从神农架到长白山,无数科研人员跋涉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找回了那些即将消失的种子,用艰辛的努力成功建立起了国家种质资源库。
今天,当人们走进位于中国农科院的这个全球第二大的国家种质资源库时会看到,48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整齐地陈列在一排排的铁柜里。在畜禽动物细胞库里,则保存着国内外120余个家养动物品种的8万余份细胞资源,并建立了整合全国700余种家养动物资源的共享服务平台。
- 下一篇:屯昌:循环农业结出致富果
- 上一篇:海鲜水果价格 手机一查就知道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